
证券时报记者 许诺
随着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相继披露,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三大头部公募的相关经营情况也浮出水面。
在公募业务出海逻辑的支撑下,易方达基金、南方基金、广发基金过去一年净利润分别为39亿元、23.5亿元、19.9亿元。基金经理在挖掘牛股上对于出海逻辑的偏好,也通过上市公司的海外业务布局、客户业绩贡献等得到了映射。上述3家基金公司重仓的泡泡玛特、美图公司、名创优品、老铺黄金、蜜雪冰城等,其业绩和股价的崛起无一不受益于海外收入的显著抬升,而这种选股逻辑的成功,也为公募基金优化战略布局和提升投资水平提供了新的参考模式。
三大公募穿越行业周期
广发证券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参股公司易方达基金实现营收121.09亿元,较2023年减少3.13%;净利润为39亿元,同比增加15.33%。截至2024年末,易方达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2.05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22.43%;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后的规模合计1.43万亿元,行业排名第一。
另一头部公募广发基金则是广发证券(000776)控股的子公司,广发证券持有广发基金54.53%的股权。广发证券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广发基金净利润约19.9亿元。截至2024年12月末,广发基金管理的公募基金规模合计14655.07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19.93%;剔除货币市场型基金后的规模合计8403.56亿元,行业排名第三。
另外,华泰证券(601688)披露的年度报告也曝光了南方基金过去一年的经营业绩。华泰证券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华泰证券持有南方基金41.16%的股份,南方基金实现营业收入75.23亿元,净利润为23.5亿元。报告期内,南方基金持续优化产品布局和业务体系,积极打造以数智化、平台化为支撑的价值创造能力。截至报告期末,南方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合计24705.03亿元,其中公募业务管理资产规模为13193.81亿元。
重仓股映射公募出海策略
出海业务成为公募基金公司获得业绩增长第二曲线的一大法宝。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年度净利润39亿元的易方达基金、年度净利润近24亿元的南方基金,都在强力推进旗下投资业务的出海对接,以寻获更多的海外资金和海外客户,这与中国制造业出海、中国消费品出海获得业绩高增长的模式如出一辙。
这种战略变化,甚至还体现在头部基金公司挖掘大牛股的逻辑上。过去一年间,南方基金在股票市场上挖掘出美图公司、泡泡玛特、老铺黄金等大牛股,给相关基金产品带来了翻倍的业绩贡献。显而易见,南方基金所重仓的此类公司具有一定的共同点,那就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第二增长逻辑。
比如,2024年度净利润增长超过50%的美图公司,在海外推出了美颜相机、Wink等应用,覆盖图片编辑、视频美化等多元场景。其中,视频产品Wink全球月活达3000万,成为第二大应用。在该公司的全部用户占比中,来自境外的用户占比已提升至33%。另一获重仓的公司――泡泡玛特,在东南亚市场营收24.0亿元,占比47.4%,同比增长619.1%;东亚及港澳台地区营收13.9亿元,收入占比27.4%,同比增长184.6%;北美市场营收7.2亿元,收入占比14.3%,同比增长556.9%;欧澳及其他市场营收5.5亿元,收入占比10.9%,同比增长310.7%。
在股票投资侧重上市公司出海逻辑的同时,公募基金公司实现高质量增长的模式也对出海有所倾斜。比如,南方基金推出沙特ETF,通过互挂模式为境内投资者提供了便捷投资沙特资本市场的渠道,同时也将中东资产引进中国市场。易方达基金则与巴西伊塔乌资管进行深入交流并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就进一步开展业务合作达成共识,将通过ETF产品吸引更多的巴西机构客户。
公募出海实现二次增长
毫无疑问,出海正成为公募基金公司增强实力和获取增长空间的重大考量。
当前,基金公司青睐上市公司业务出海的主线,实际上也是其努力实现自身业务二次崛起的新策略。基金重仓股的出海逻辑与公募行业的出海逻辑大致相同,随着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公募基金的国际化和高质量增长明显提速。去年3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提出,要助力推进高水平开放,统筹开放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境内设立机构。有序推进“基金互认”“ETF互挂”“跨境理财通”等跨境互联互通业务试点。
易方达基金相关人士表示,中国资本市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基金公司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易方达基金一直坚持稳步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借助与利雅得资本的合作,将进一步扩展在沙特及更广泛地区的投资能力,持续丰富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沙特投资者搭建了解和投资中国市场的桥梁。
对于出海逻辑,诺安基金的一位高管人士表示,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中,每家企业都需要思考如何避免过度竞争的问题,出海只是答案之一。即便是出海,如果不能避免过度竞争也不是好的答案。因此,选股会倾向于投资对象处于产业瓶颈的位置。身处产业瓶颈是竞争壁垒的重要内容,也是成长型企业的重要特征。首先,这类企业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需要长期投入、日积月累才能站稳脚跟。一旦需求恢复,容易在相关环节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其次,内地一些行业的产能出清、集中度逐步提升,相关上市公司发挥各方面优势进行产能扩张,竞争格局已经变得更加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