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北京商报
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具身智能成为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3月29日的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大学生们扎堆高薪招聘展台,与西装革履的行业论坛形成鲜明对比。企业开出百万年薪争抢算法工程师等人才,却面临“简历多、匹配少”的尴尬。随着春晚人形机器人掀起热潮,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风口,但行业早期技术瓶颈和开放性场景难题,让这场“高薪抢人战”更像一场对未来赌注的疯狂下注。
高薪揽才
不同于中关村论坛年会其他论坛大多西装革履,3月29日的中国具身智能大会及展台上,出现了不少大学生,有的在体验人工智能最新落地成果,但更多对具身智能岗位的高薪招聘表现出极大兴趣。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该领域的招聘市场呈现出一片火热景象,众多企业积极布局,大量相关岗位虚位以待。从展厅上多家具身智能企业招兵买马的情况来看,招聘的热门岗位主要包括算法工程师、产品经理、数据科学分析师等。
“具身智能赛道相较以前要拥挤很多,现在这个行业也涌现了不少新公司,但面临的普遍痛点是人才贵、招聘难。我听说有同行有个仅工作两年的硕士毕业生,年薪已经到了200万元。”一位正在进行招聘的具身智能公司HR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人才贵、招聘难这一情况,同样在相关招聘网站上有所体现,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公开网站招聘上,涌现出不少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机器人调试工程师、工业机器人工程师等招聘需求,月薪资在1万元至10余万元不等。
从某国企正在招聘的高级智能操作系统架构师岗位信息来看,其月薪在8万—12万元,负责装备智能操作系统理论及技术创新研究、组织装备智能操作系统研发等,要求学历在硕士以上,年龄不超过35岁,并有知名高校副教授或以上职称,或者在操作系统相关企业担任高级技术岗位。
“别看高薪,但真正匹配的人才也难寻,很多岗位我们招聘了很久,收到的简历不少,但真正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寥寥无几。”前述具身智能公司HR无奈地表示。
高薪背后,对人才的要求确实不低。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另一家正在招聘AI人工智能高管的公司正在孵化集团AI项目,要求该岗位负责AI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规划工作,并负责AI人工智能团队建设工作,月薪在10万—12万元,但在岗位要求上,需要工作10年以上、博士学位,且有AI人工智能首席执行官/总裁/总经理经验。
崭露头角
岗位招聘热的背后,是行业需求热。
2025年春晚舞台,当一群身着花袄、手持花绢的人形机器人迈着灵动步伐扭起秧歌时,那一刻,具身智能便不再是科技报告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以一种鲜活有趣的方式,掀起了大众对这一前沿科技的热议浪潮。
“不同于近几年火爆的AI大模型,具身智能是可以真正摸得着、看得见的。它不光有机器人的形态,而且得有AI的‘智慧’。”中国具身智能大会上,一位具身智能行业相关的资深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如何理解具身智能?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等物理实体深度融合,赋予它们类似人类的感知、学习以及与环境交互的能力,就像给机器人装上了一颗智慧“大脑”。
过去,机器人大多依靠预设程序执行任务,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差。而现在,具身智能的出现有望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根据环境变化实时调整行动。
会上,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受访人士处了解到,具身智能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如在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实现高精度的装配、检测和维修,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物流仓储行业,智能仓储机器人可以根据货物的位置和重量,灵活规划搬运路径,实现高效的仓储管理;在医疗康复领域,具身智能辅助设备能够帮助患者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提升康复效果。
此外,具身智能还在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正如会上参展的一家移动机器人底盘制造商和无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介绍,其推出的机器人,可为用户提供自动驾驶、移动抓取和导航定位等,已经可以助力物流、巡检、农业等不同行业的用户实现自动化目标。同时,该公司还推出了与机器学习、具身智能、视觉算法等相关的科研教育软硬件产品,并与科研教育机构深度合作,推动机器人技术教学与创新。
另一家参展企业马上消费金融,则将具身智能落地在养老陪护领域,该公司AI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其已发布全国首款情感大模型养老陪护机器人,他强调,机器人不仅是执行者,更是“家庭成员”,通过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融合,设备可主动感知老人情绪波动、预警健康风险等,就像有位“AI子女”常伴左右。
仍在早期
曾几何时,传统机器人受限于预设程序,在工业生产线上,只能机械地重复简单任务,一旦生产环节有所变动,便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困境。而具身智能的出现,让机器人有望像人类一样,依据环境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行动。
不过,尽管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具身智能仍处在早期。
正如浙江大学教授章国锋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虽然目前具身智能已落地一些特定场景,也给B端企业带来了增效,但具身智能尚未实现规模化应用,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依旧困难重重。他认为,具身智能目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仅能完成特定且对方法要求不高的任务。
章国锋预测,要实现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承担各种家务的功能,可能还需5—10年,甚至更久。因为在家庭环境中,场景具有高度个性化、动态变化性和不可预测性,例如环境布局、物品摆放以及行为模式的组合近乎无限,预训练难以完全覆盖,这要求机器人具备极强的学习泛化能力和自适应能力。例如,要让机器人在杂乱的客厅中准确避开障碍物,将地上没有见过的各种物品都收拾摆放好,对于现阶段的具身智能技术而言,仍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在抓取确定类别的物体、在特定柜子抓取东西等特定场景下,目前的具身智能技术可能还能处理,但开放性场景仍是亟待攻克的难题。”章国锋进一步解释,因为开放性场景中的变量过多,情况变化难以穷尽,机器人需要具备更强的感知、决策和适应能力,而目前的技术水平还难以满足这些要求。
以养老陪护为例,就有业内人士提出,尽管情感陪伴机器人已经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要真正普及到千家万户,仍然面临不少挑战。例如由于AI养老产业化生产能力不足,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居高不下;体系化协作生产能力不足,测试、评估、检验难以形成闭环等。此外,机器人是否能应对突发状况、复杂场景、方言识别等,都需要时间验证。
马上消费金融AI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仍处于具身机器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各公司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还都是展示比较炫酷的动作,还没有达到能解决具体任务的能力。但我们认为,具身机器人后续将在特定任务型的领域,或者比较简单的场景率先迎来爆发,并渐进地发展到开放环境领域”。
挑战待破
会上,多位受访人士表示,具身智能要实现大规模通用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高数据量和高研发成本,便是摆在面前的两座大山。
在数据方面,训练具身智能系统需要海量的数据支持。以让机器人学会人体所有姿态为例,就需要大量的人体姿态数据。获取这些数据的成本高昂,且数据的扩展性也是一个大问题。“目前有一种数据采集方法,是让人控制机器人,记录下所有状态,再用于训练。这种方法尽管有效,但数据采集量巨大,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前述具身智能行业资深从业者向北京商报记者说道。
同时,研发成本方面,具身智能需要与大模型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这涉及复杂的算法研发、硬件设备的优化以及软件系统的开发等多个环节。为了使机器人能够准确感知环境并作出合理决策,需要研发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高效的算法;为了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需要优化机械结构设计和动力系统。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力量。
另外,具身智能在感知与认知、学习与泛化、计算能力、多任务处理、安全性、隐私保护以及人机关系等多个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诸多挑战待破,但业内一致认为,具身智能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随着技术的进步、精度的提升、算法的优化、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等,具身智能将在更多开放性场景爆发巨大潜力。
“具身智能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和应用空间,现在关键是要解决方法性问题,比如训练成本、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泛化性和自适应性等。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都将得到逐步解决。”章国锋称。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首发 60%归国人员从事新兴产业
3月30日,由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举办。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之一,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从势能到动能”为主题,链接国际顶尖高校和区域科创资源,在人才、学术、产业、创新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化招商引才渠道,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当前,归国留学人员已经成为北京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引导海内外留学人员来京创新创业,2024年,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北京市海外学人中心的支持下,联合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开展了北京归国留学人员情况调查,形成了《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并在论坛上进行首发。
《蓝皮书》系统梳理北京地区归国人才流动趋势与创新效能图谱,首次系统性披露北京海归人才发展的全景数据。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处于就业状态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中,有60%属于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网联汽车、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互联网平台未来信息、未来制造等新质生产力或新兴产业领域;处于创新创业状态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中,80%以上属于新质生产力或新兴产业领域,其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湖北疫情全部疫情数据分析报告
下一篇:日本新冠疫情现状与应对策略分析